腹痛常见6原因

1.肠胃炎

肠胃炎可以分为急性肠胃炎和慢性肠胃炎,典型的急性肠胃炎,通常会先有呕吐症状,接着出现腹泻,治疗时须视孩子的精神活力表现为考量。

一般来说,建议先空腹2至4小时,倘若呕吐症状有改善,便可给予少量温水或电解质液补充。

但如果仍有持续呕吐症状,必须注意有无脱水现象,如尿量减少或持续昏睡等情形,尤其是1岁以下婴幼儿,提醒家长在照护时应该特别注意。

至于慢性肠胃炎,大部分起因于急性肠胃炎没有获得良好治疗,或延迟治疗超过2周以上,进而演变为慢性肠胃炎,由于肠子长期缺乏养分,所以除了治疗腹泻之外,还需要搭配饮食调整和营养补充,才能改善腹痛和腹泻症状。

孩子若有腹泻、呕吐症状,常见到家长购买运动饮料,以帮助孩子补充电解质,然而,市售运动饮料成分,由于糖分较高且电解质含量少,并不适合使用于肠胃炎的电解质补充,倘若孩子出现脱水状况,家长应该选择电解质液为佳。

2.肠套叠

肠套叠常伴随呕吐症状,容易被误认为是肠胃炎,陈振辉医师说到,肠套叠好发于6个月~2岁的婴幼儿,主要特征有明显的规律性阵痛,约每隔几分钟到十分钟阵痛一次,通常会造成孩子有阵发性哭闹情况。

此外,解便时也会排出外型相似草莓果酱的粪便。治疗上,在疾病初期主要以灌肠方式处理,假如未能适时接受治疗,便会导致肠子坏死,需要接受手术进行医治。

不论是肠套叠、盲肠炎或小儿疝气都属于外科疾病,需要接受外科处置,因此,儿科医师为幼儿进行诊断时,必须先确认腹痛原因是否为上述疾病引起,避免耽误黄金救治时间。

3.盲肠炎

盲肠炎好发年龄层大多是青少年、成年人,较少有婴幼儿患有盲肠炎,由于早期盲肠炎和肠胃炎症状相似,容易造成家长在辨别上困难。

关于肠胃炎和盲肠炎的分辨方式:肠胃炎,先出现呕吐,接着才有腹痛症状;而盲肠炎,则有强烈腹痛,随后才伴随腹胀、呕吐情形。

此外,盲肠炎疼痛位置,是由上腹部逐渐转移至右下腹部,并合并严重呕吐和发烧症状,另外,在触诊或走路时,也容易引发剧烈疼痛,综合上述症状,便可高度怀疑是盲肠炎。

多数盲肠炎须会同小儿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治疗,如果没有即时处理,可能造成盲肠炎破裂,并引致腹膜炎发生。

4.腹股沟疝气

孩子若时常哭闹、腹胀不适,应该检查腹股沟两侧是否有异常肿大,确认是否为腹股沟胀气。腹股沟疝气即俗称脱肠,男女生皆有可能发生。

以男婴为例,正常情况下,出生后睪丸顺着通道下降到阴囊部位,但如果通道未关闭,便会导致肠子异常掉落,导致疝气问题发生,尤其是哭闹或排便用力时,特别容易发生疝气。

建议家长先安抚孩子情绪,试着让孩子平躺,一旦压力减少便能减缓疼痛感,而疝气也可自然复原。

若疑似有反复疝气问题,家长不妨可先拍下照片,就医诊治时,再请医师确认是否为腹股沟疝气。

假如孩子持续哭闹,腹股沟肿胀之处迟未复原,并呈现瘀青红肿状况,应尽速就医,避免发生肠子卡住过久而坏死。

5.泌尿道感染

正常来说,腹痛症状大多是肠胃问题引起,只有少数原因是其他疾病所致,譬如泌尿道感染,先天性泌尿道系统异常(如膀胱输尿管逆流)为主要原因。

另外,也可能是宝宝免疫力较弱,或是尿布卫生问题引发泌尿道感染。由于婴幼儿不擅于表达,因此,诊断时须多加留意。

一般儿科医师进行检查时,会先确认是否为肠胃问题或消化系统疾病,排除上述可能因素,并确认过去有无尿道感染疾病,并借由小便检查确知是否为泌尿道感染。

6.肠绞痛

婴儿在夜里没来由的哭闹,有时可能是肠绞痛引发,尤其是新生儿的肠胃道发育尚未成熟,没有明确腹痛原因,过去通常会请父母安抚宝宝,舒缓腹痛不适。

然而,随着医学科技进步,对于婴幼儿肠胃运作系统、营养吸收状况,都能有更好的掌握与了解。

像是部分肠绞痛可能是乳糖或蛋白过敏所致,举例来说,乳糖是奶水中重要的营养成分,但是对患有乳糖不耐症的宝宝,却会引发腹胀、腹痛症状。

倘若宝宝有疑似乳糖或蛋白过敏情形,应该寻求儿科医师检查确认,包括家族有无过敏史,如异位性皮肤炎、鼻子过敏或食物过敏等方式,经由医师评估后,再决定是否调整饮食方式或更换奶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