含羞草来历

含羞草的祖籍为南美洲的巴西,大约18世纪中期移居我国。含羞草传入我国只200多年历史,现在中国大地到处都有了含羞草,广东等地还有野生的含羞草。 相传,清朝嘉庆年间胡敬所著《国朝院画录》中介绍了含羞草,并写出了它的生态要点。

含羞草: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由于叶子会对热和光产生反应,受到外力触碰会立即闭合,所以得名含羞草。形状似绒球。开花后结荚果,果实呈扁圆形。叶为羽毛状复叶互生,呈掌状排列。大约在盛夏以后开花,头状花序长圆形,2至3个生于叶腋。花为白色、粉红色,花萼钟状,有8个微小萼齿,花瓣四裂,雄蕊四枚,子房无毛。荚果扁平,每荚节有1颗种子,成熟时节间脱落。花期9月。

含羞草的花、叶和荚果均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,且较易成活,适宜在阳台、室内的盆栽花卉。在庭院等处也能种植。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,它在受到人们触动时,叶柄下垂,小叶片合闭,因此人们理解它为“害羞”,故称之为感应草、喝呼草、含羞草、知羞草和怕丑草。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,喜温暖湿润,对土壤要求一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