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筷一般指专用来夹菜的筷子,一般为白色,每人配备一双,只可在夹菜时拿来使用。那么网友们知道公筷起源是什么吗。来源:yuexw.com
1. 筷子起源于中国,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,而公筷亦起源于中国。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,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早在夏商时期,中国已经出现“分餐”而食。在《宴饮观舞图》《河南密县打虎亭汉代壁画》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等知名古画当中,都能看出“分餐”:席地而坐、分案而食。
2. 在重视礼法的周王朝,分餐制就已承载着道德教化的目的。中国“分餐制+公筷公勺”比“合餐制”的历史长得多。
3. 进入文明时代,分餐制曾是贵族的饮食方式,民众也在学习贵族的分餐方式,因此分餐制得以在全社会普及。
4. 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中描写的“鸿门宴”中,就透露出当时实行的也是分餐制。在宴会上,项王、项伯东向坐,范增南向坐,沛公北向坐,张良西向侍,这5人一人一案。
5. 在唐代,画家顾闳中的名作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,所绘韩熙载与其他几个弟子,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,每个人面前都摆有一张高桌,放着餐具和食物。
6. 宋代以前,由专人使用公筷公勺为食客夹菜,大家分桌吃饭,是文明礼仪。《西湖余志》载:“高宗在德寿,每进膳,必置匙箸两副,食前多品择其欲食者,以别箸取置一器,食之必尽……吴后问其故,曰:‘吾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’。”宋高宗赵构吃饭用公筷夹菜给自己,不沾自己口水的剩饭赏赐给宫人们。当时贵族人家里,把“公筷”作为一种待客礼仪:主人为了表示尊重,用公筷给客人夹菜。按照古代人的规矩,筷子标准长度一般是七寸六分,代表“七情六欲”在我们的掌控之中,该吃的吃,不该吃的不吃。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、思想的解放、经济水平的发展,共餐制才萌芽。宋代以后,合餐制才逐渐变成社会主流饮食习惯,延续至今。
7. 虽然明清时期共餐制已经彻底取代了分餐制,但使用公筷公勺也曾一度复苏。旧时宴请不大使用公筷,但夹菜很有规矩。譬如筷子伸到菜里,角度不能太大,更不能“横抄”。“横抄”菜可以夹得多,但显得不大斯文。又如夹菜时筷子不能拨弄菜,不能翻捡,筷子与菜的接触面要小。这些规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讲究卫生。
8. 现代社会中,依然有不少中国人保持出门带筷子等习惯。从受西方文化和健康观念影响呼吁使用“公筷”,到20世纪80年代甲肝的爆发,以及2003年“非典”的全国性蔓延,使用公筷公勺意识早就已经重新产生,普及率一度大幅上升,但随着疫情状况的好转,在强大文化的惯性作用下,公筷公勺意识又逐渐淡化。无论是为了防疫卫生,还是弘扬中国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,都应该鼓励“分餐制+公筷公勺”。
免责声明:本网所有内容(包括且不仅限于图文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个人学习交流分享。如侵害到您的权利,请联系:[email protected]